论布局的重要性预制菜行业“游戏”之画龙点睛
预制菜加热方式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
受此影响,A股预制菜概念高开高走,截至收盘整体涨幅达2.93%。不少主营预制菜的核心概念公司股价也呈现明显增长。
近两年,受疫情等影响,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据专业咨询机构预计,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突破万亿,达10720亿元。一片热闹之下行业“游戏”之画龙点睛,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预制菜头部企业不断加码预制菜业务,盒马、格力等后来者也期望在此蓝海中分一杯羹。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再次出台,可以预见的是,预制菜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与洗牌,在万亿潜力市场竞争者众的预制菜赛道下半场,谁能笑到最后?
首先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搞清一个道理,不同企业的盈利方式似乎与产品渠道上和布局手段上有关。毕竟,渠道、产品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一家企业的整体毛利率。就像如果是一家主攻C端的预制菜企业,那就基本是以线下门店渠道为主。
线下销售渠道主要分为零售渠道和批发渠道。批发渠道的客户,通常从事冷冻食品批发业务,从企业统一采购产品后销售给酒店、餐厅、食堂,总之该渠道的产品最终流向了B端市场。
零售渠道则分为加盟店和经销店。其中,加盟店内只售卖加盟品牌的预制菜产品,也扛起了营收大旗,自2020年起,加盟店渠道营收贡献率一直超过5成。由于加盟店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毛利率也较为可观。据相关财报指出,2021年、2022年,加盟店渠道毛利率分别为26.01%论布局的重要性预制菜、25.0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毛利率水平已经出现下滑态势。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是作为一家ToB的企业,其半成品就会主要供应餐企,渠道分为直营和经销。其中,直营渠道是指直接与餐企客户签约合作,这类客户大多是知名度高的连锁餐企,像是海底捞、华莱士、真功夫等企业的供应商。
经销渠道则通过经销商向中小餐企供应产品。从营收占比来分析,经销渠道的贡献率高于直营渠道。今年上半年,直营渠道的营收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为44.85%,经销渠道为55.15%。
由此可见,无论是直营渠道还是经销商渠道,最终产品大多流向B端市场,只不过有大B端和小B端之分。
面向B端更容易走量从而形成规模优势,但是毛利率相对更低。因此由于渠道不同,不同类型的公司自然也应该选择不同的产品策略。如果企业主打C端市场,那就应该走多元化策略。毕竟C端消费者对产品结构的丰富度要求更高。
相比较之下,综合产品策略、渠道布局、营收走势、净利润表现、毛利率走势来看,双方各有优势。在营收规模、增速上,企业面向C端更胜一筹。但在利润端,明显B端企业更能打。
总体来看,不论是餐饮上游企业,还是下游玩家,都在整个预制菜产业中都各有优势。再加上目前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为分散状态的现状,赛道内无论大小玩家都呈现着一副未来可期的风貌。
预制菜行业巨大的想象空间也给行业玩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行业竞争中,到底是“赢家通吃”还是“多点开花”,谁也不敢确定。目前能确定的是,有实力的餐企们在预制菜这一新赛道当中,比拼的是它们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和综合实力、产业链布局,对用户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整合能力。
首先是比拼生态向上下游延伸的能力与速度。如果考虑到企业本身已经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他们需要尽快将自己的优势能力释放到预制菜行业上下游当中;其次是比拼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和对用户习惯的了解。目前,国内预制菜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资本与政策催生下的赛道往往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只有沉下心来了解市场和用户,才能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是比拼产业布局、生态链整合的成熟度以及全球化的能力。预制菜行业玩家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态势明显。只有通过生态链整合构建好自己在预制菜行业中的核心壁垒,才能立足预制菜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似乎并不足以承载目前七万多家预制菜企业同台竞技,头部企业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前进行全球化布局,将产能与价值释放到全球市场,同时也能分摊国内竞争的风险。
随着预制菜行业越来越火爆,哪些企业会真正掌握预制菜“密码”、成为风口“弄潮儿”还不得而知。在这条新兴的赛道上,已然吸引了众多参赛高手,小利微厨也是其中摩拳擦掌的一个,坚持初心,砥砺前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风口渐起,时间会成为最好的见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论布局的重要性预制菜行业“游戏”之画龙点睛,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