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预制菜进退两难
预制菜做外卖怎么样。预制食品,即在卖出之前,先进行加工程序,然后封装保存的食品,具体包括了初加工食材、半成品菜和成品菜三类。
而预制菜,是预制食品的细分领域,包括了配好原料、只需要用户经过简单的烹饪就可以使用的半成品菜,以及已经加工好、只需要加热一下就能吃的成品菜。
受2020年疫情等因素影响,人们消费习惯发生改变热锅上的预,对于预制菜等便捷食品的需求倍增,同时餐饮企业普遍受波及程度较深,外卖业务成为中小餐饮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外卖的时效性要求餐饮店加快出餐速度,提高效率,预制菜行业迎来风口。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预制菜企业注册数量12984家,2021年注册数量为4031家。另外,2020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迎来融资高峰期,2020年预制菜赛道共有12起融资,2021年共有超35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完成融资。
在疫情反复的环境下,人们掀起了囤货热,被捧上天的预制菜自然也搭上了这波顺风车,但它却没有成为这波热潮的主角,对于有选择的人来说,预制菜并不是他们的首选。
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些身在北京、深圳和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在受访时表示,他们囤货优先囤的是米面粮油、冷冻肉,其次是速食、干货、奶制品。因为可选择的菜品少、对健康度不放心、曾尝试过口感不及预期,此次并没有把预制菜加入囤货清单。
因疫情而催生的预制菜风口,却没有成为消费者在疫情下囤货时的必要选择,这无疑给预制菜泼了一盆冷水。
对于会做饭的人来说,大多选择在团购平台和买菜平台上抢购米面粮油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而不会做饭的人,则首选方便速食和即热盒饭等不用开火的食品。
据调查,在尝试预制菜的人群中,以年轻人为主力,这些年轻人对食品有一定的要求,不愿意经常吃速食产品,而自己做饭对他们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种情况下,预制菜就成为了很好的替代选择。
但以上这些消费情景都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当疫情过去,物流恢复、物资充裕,人们也能够重新走出家门,一切选择都变得多了起来,到那时候,预制菜这个特定情况下的替补选择将何去何从?
目前,预制菜的市场主要集中在B端,据相关数据显示,B端市场才是预制菜的重头戏,去年贡献了1800亿元的份额,而C端才仅仅贡献了400亿元。
虽然预制菜在在C端市场有很大的野心,但奈何C端消费者对其保持谨慎的态度,市场反响一度非常平淡。
首先是单价高的问题,目前市面市场上的预制菜,一份半成品净菜的价格是8元-20元;冻品预制菜的家常单品价格从20多元到50多元不等,大菜、硬菜的单价在百元左右。这样的价格都快赶上中小城市大部分餐馆同等菜品的价位了。
其次是市场渗透率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目前,预制菜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市场渗透率只达到了10%左右。
而最根本的,还是预制菜在C端市场的表现并没有鼓吹的那么好,不管是从口味还原度、性价比还是购买的便利性,预制菜都远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制菜进退两难,想要降本增效,就得走上工业化之路。而预制菜,就是现阶段餐饮行业工业化的最终形态。
大的连锁餐饮店为了保持品质的稳定性,减少人工成本、加快出餐速度,早就开始铺设中央厨房来制作预制菜。
而中小餐饮店,在外卖业务逐渐占比大的状况下,也开始向专门做预制菜的企业购买相应菜系,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口味稳定的快餐已经成为大部分打工人的选择,顺应这个趋势,餐馆利用预制餐来保证出餐速度和一致口味,反倒能把生意做的稳定又长久。
在B端,预制菜帮助餐馆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人工成本,在菜品的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餐馆也通过降本增效比之前获得更多收益。
未来的预制菜,要想在B端和C端市场双管齐下,就得在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如何提高性价比是预制菜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预制菜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保持清醒,不可在资本市场造的梦幻泡沫里迷失自己,成为风口下摔死的猪。热锅上的预制菜进退两难,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