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火热监管也应热起来
预制菜批发供应商疫情之下“宅经济”风行,简单加热便可食用的预制菜火了。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预制菜加工中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江苏省消保委日前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普遍反映,预制菜品质量参差不齐,口味欠佳,标识信息标注不全,物流配送以及提货问题也较多。(工人日报)
据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逐步增长预制菜火热监。目前,我国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
所谓预制菜,就是对食品原料预先进行半加工,然后包装以及冷冻保存,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烹饪,就可以上桌食用的菜品。预制菜方便快捷,简单加热即可食用,节省了备菜时间,有时比下馆子、喊外卖更快捷方便,价格也比较大众化,因此受到欢迎。而且,预制菜比起速食饭面,它的搭配花样多、口味个性化,非常适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动动手指,美食到家”的网络点餐时代,“吃货”们似乎对预制菜情有独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预制菜火热背后,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口味欠佳、标识信息标注等诸多不全问题。诸如,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新生事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预制菜的火爆,大量企业进入该领域,存在制作不规范等问题。
笔者认为,预制菜火热监管也应热起来。要让预制菜成为安全菜、放心菜,确保消费者舌尖安全,应给行业立规矩,尽快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行业规范化管理。同时有关部门监管一个都不能少,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监督治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相关部门既要为新业态提供包容的监管环境,又要防控可能由此而来的风险管也应热起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严格标准要求和检查抽测,及时清除害群之马,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预制菜火热监管也应热起来,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