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预制菜进校园
预制菜设备整套设备开学一两周以来,部分家长反映,学校食堂的部分窗口换成了预制菜,还有的学校将其写进了收费标准。预制菜虽有方便快捷、随热随吃、成本适中等优势,但也有家长担心部分预制菜不健康,对孩子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向来备受关注,家长的焦虑不难理解。加上预制菜产品很多人不甚了解,难免带有一定偏见。应当看到,近年来,预制菜行业迅速发展,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多地也在布局相关产业。同时它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或是日常的简餐速食之中。生产正规、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菜产品,其实是安全卫生、可放心食用的。
不过,预制菜成为新选择,不代表多数消费者默许“天天吃、顿顿吃”,甚至代替正餐烹饪的地位。学生群体日常饮食的质量,与上班族偶尔吃快餐不能相提并论,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对于餐食质量和品类的要求理应更高一些,不能仅满足于“安全达标”理性看待预,更要考虑到营养丰富全面。说到底,预制菜成规模地代替“食堂师傅”的条件仍不成熟,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一种尝试。
家长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菜品的质量,也包括学校供餐服务的诚意。倘若预制菜能做到“两荤两素不重样,水果酸奶加鸡腿”,即便价格有所上浮,想必多数家长也不会抵触。饮食质量与生活质量直接挂钩、也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成长。预制菜要想获得学生和家长认可,势必要在标准、品类上做足功夫,更需对可能出现的反馈做好预案,比如孩子不爱吃、菜品有问题等,能否做到及时调整也是不小的考验。
对预制菜进校园,审慎应有之,思路也要灵活制菜进校园,不能“一棍子打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引发焦虑的同时也反映出现实难题:部分学校食堂缺乏从源头到后厨再到餐桌全流程的品控能力,预制菜或可填补这份空缺。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幼儿园小学入学率发生波动,学校之间的学位开设数量不尽相同,规模有限的食堂经营压力更重。如今探讨预制菜进校园的可行性,既是着眼当下,也要思考长期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案。
当然,学校食堂引入预制菜,必须建立在深入研判、充分沟通、征询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哪个品牌的产品,能否确保膳食合理搭配、菜品不断更新,这些细节问题须引起重视,而非学校单方面就能推行。因“校”制宜、审慎尝试,无论最终会否引入预制菜,都应该坚守菜品的品质标准,确保明厨亮灶,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理性看待预制菜进校园,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