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乡科技鲟鱼预制菜大单品“出圈” ,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福建南安这家企业的订单可满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预制菜市场竞争持续升温。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食品产业规模达4196亿元。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达10720亿元。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各方积极挖掘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机遇。现阶段,众多企业纷纷入局,除餐饮企业、生鲜电商平台外,作为地产巨头的碧桂园也进一步抢滩布局预制菜赛道。
广东碧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乡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碧桂园集团核心联盟企业,致力以商业化运营模式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早在3年前,碧乡公司就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预制菜产品,做了东乡羊的风味羊杂、手抓羊肉系列产品,消费者反馈良好,此后碧乡公司又拓展了其它预制菜品类。
2022年,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碧乡公司联合广东省农科院进行调研,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投资10亿元,建设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及预制菜产业园。
目前,碧乡公司预制菜品类细分多元,颇受市场欢迎。“针对东乡羊项目,有原切件系列、风味羊杂系列、手抓羊肉系列、金汤肥羊系列;针对鲟鱼项目,有原切件系列、酸菜鱼系列、烤鱼系列、创新鱼头软骨滋补系列产品。”碧乡公司副总经理尹然平介绍。
虽然是跨界预制菜产业,但碧乡公司通过自有基地原料成本低、供应链稳定的优势把预制菜价格降了下来。“我们在贵州的鲟鱼自有基地养殖池占地总面积近15公顷,共108个养殖池,最多可养殖4000吨鲟鱼。”尹然平还表示,自有基地的生物技术研究及鱼子精华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分摊养殖成本进而降低预制菜原料成本。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碧乡公司严格审查合作商的生产资质,邀请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对产品和原料进行抽检,利用新的研发技术在菜品还原度里面打出差异化优势。
在配送端,碧乡公司选择与第三方专业的冷链配送公司合作,要求配送过程中必须安装GPS温控系统确保温度达标,确保全程温度达到零下18度,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碧乡公司还针对鲟鱼产卵前的各个形态,对预制菜进行其他的产品研发。在碧桂园集团总部,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鲟鱼主题餐厅,不断收集消费者的意见,验证客户所偏爱的菜品。
在预制菜风口下,更多资本争相入局,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市场的飞速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从10年前的200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7万多家。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预制菜的热度仍将持续。
在众多产品中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打出品牌知名度?尹然平有自己的思考:“碧乡公司在确定产品类别后,将资源、主流产业、运势、形态4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研发出预制菜产品。并将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向国际市场推广,打造可持续、可造血的碧乡品牌。”
对于打造鲟鱼预制菜品牌,尹然平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为了控制成本、保障食品安全、供应链稳定,碧乡公司会寻找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的企业合作;其次,要利用好自身优势,碧乡公司背靠碧桂园集团和国强公益基金会,拥有碧桂园上下游优质合作伙伴及近2千万名业主,可以用低成本判断出业主适合的市场;最后,碧乡公司计划发展经销商餐饮体系,探索哪些品类和产品能做大做强。”尹然平说。
在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院长、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牵头人昕原看来,预制菜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整体盈利水平较低,头部企业尚未形成明显规模优势;预制菜行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还要解决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矛盾,以及供应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等问题。“预制菜产业要高质量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都是食品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这需要高校、生产端、销售端应三方联动,让更多‘躺’在实验室的技术走向应用。”昕原说。
作为拉动南安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机械装备连续多年登上南安出口榜冠军。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很多行业的外贸受到冲击,机械装备也未能幸免。
目前已基本恢复生产的三联机械由于去年的开拓力度大,且被市场认可度高,“国内的订单,满足今年全年的生产没有什么问题。”三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晓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月在埃及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四届埃及国际建材展,三联机械埃及代理商MCS在本次展会上,代表三联机械收获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客户的咨询,取得不错的效果。
“稳定可靠且高效率的伺服闭环控制同步系统,高响应及高精度的伺服液压系统,独创的气囊减振减噪及‘大小料车’结构设计,自润滑材质作为脱模系统衬套及摆动式布料方式。这是SLST伺服系列最是吸引客户的地方。”傅晓斌坦言,创新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留学回国参与到企业5年多来,他做的创新尝试,都离不开父亲的支持。
彼时,伺服砖机在全球并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加之配件等方面跟不上,所以伺服系统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到砖机行业。有留学经历的傅晓斌,了解到这项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后,到国外一家知名供应商寻求合作,但系统高昂的专利费用与商业化的转化矛盾,让他萌生了自主研发、国内寻求合作的念头。
2015年,傅晓斌便开始寻找国内公共行业较为成熟的企业,随后与国内一家知名工控龙头企业合作,“对方负责提供应用管理控制层的技术优化,我们负责应用层面的工艺配合,告诉他们应该达到的效果”。从提出项目论证,到控制层面底层算法的支持;从合作研发,到市场应用及测试,再最终到大规模生产销售,前后用了一年半时间,终于开发了一款性价比高的伺服砖机。
回想第一次试验未达到预计效果的时候,傅晓斌给工程师看了一段视频,告诉他这是最终应有的效果,“当时,他说了一句,‘我感觉受到了侮辱。’当天下午吃完饭,立马回车间改程序。每次不如意的地方,他比任何人都勤快,冲到一线去监测数据、看砖,为了写好程序,他现在都会做砖了。”傅晓斌很感慨团队的敬业精神。
成熟稳定的机械结构的研发创新只是一种小技巧,结合中国在各个控制领域上的技术革新,将电力控制、液压控制引入目前的研发,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但受限于行业平均加工精度和基础材料,当时的设备还是无法与世界顶尖设备相媲美。“第一批材料是从德国空运回来,后期与国内顶尖供应商的合作、磨合,由于此次疫情受阻,接下来也将全面与国内的供应商进入更深层次的合作研发。改用伺服系统后,一板砖的成型周期最快可达到10秒,产能提升100%。”傅晓斌说。
在三联机械办公楼4楼有一间陈列室,摆放着各项专利及荣誉证书。傅晓斌说,各种专利已有100多个,其中发明专利就有十几个,部分授权专利由三联进行技术对接,将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成果。
今年基建投资成大势所趋,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共同发力下,新材料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强。在武汉的抗疫过程中,迅速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让市场充分认识到装配式建筑的效率与优势。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均采用了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在外部拼接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工作量和时间,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傅晓斌说,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过程中,基本消除了粉尘和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施工。
20多年来,三联凭借在新型墙板领域的数次革命性突破,并于2017年斩获全国墙材革新创新标杆企业荣誉。“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新型墙材,从砖到砌块、从砌块到墙板、从普通墙板到环保墙板,在墙材的革新上,成功引领新型墙材的发展潮流。”傅晓斌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国内一家知名央企找到他们,表明通过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合作方指定,产品要三联机械供应合作。
三联开发的墙板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兼具轻质、保温节能、隔音好、强度高、施工快等特点,可大范围应用于住宅内墙的建造中。
“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受限,疫情的暴发,复工复产后劳动力不能太过密集,两个人就可以安装。10厘米就能取代20厘米的墙,使用面积增大4%。这个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傅晓斌补充道,目前在中东、东非两个区域的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傅晓斌看来,基建发力是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必经之路,行业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节约固有资源,将工业固废、尾矿残渣、生活垃圾焚烧渣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成建设所需的生态建材,应用在城市建设、铁路、公路、水利等项目中。对建设发展生态智慧城市、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推动改革创新稳增长有着强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