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早餐界的千味央厨依然无法治好“大客户依赖症”
2021年9月6日,从郑州走出的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味央厨”)顺利登陆深交所完成主板上市,A股主板也迎来首家餐饮供应链企业。千味央厨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李伟,曾一手打造思念食品、黄河大观、祥龙四五三家上市企业,已是资本市场的“老熟人”。
对于“千味央厨”这个品牌,很多消费者可能会感觉陌生,但其产品可谓家喻户晓。肯德基的油条、赛百味的方形扁平面包、汉堡王的流心芝士、真功夫的包子……都来自于“千味央厨”。
千味央厨是一家为餐饮企业提供速冻米面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速冻的油条、芝麻球、蛋挞皮、地瓜丸等。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叫得上名的食品企业有很多,包括三全、双汇、国华、白象等,不过这些企业主要面向的是C端消费者,而千味央厨则主要为B端餐饮企业提供服务。
千味央厨走上做B端生意这条路,和思念食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千味央厨是脱胎于思念食品。千味央厨的实际控制人李伟,实际上也是思念食品的创始人。2006年,李伟带领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12年,思念食品因为业绩下滑、频现质量问题而黯然退市。
思念食品退市的同年,千味央厨成立。成立之初,千味央厨仅仅是思念食品的一个To B产品线。此后,思念食品和千味央厨各司其职,思念食品专注C 端市场,千味央厨专注B 端餐饮市场服务,思念食品原本的B端客户也由千味央厨承继下来。
与思念食品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为千味央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千味央厨上市的阻力。2017年5月,千味央厨开始上市辅导,其与思念食品同业竞争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为了实现千味央厨顺利上市,李伟开始全面退出思念食品。
即使李伟专注于千味央厨的运营,但资本市场是有记忆的:曾经李伟从思念食品上市到私有化退市之间,获得了超过14亿元的资本回报;李伟创办的另一家郑州黄河大观有限公司,同样不乏在新加坡上市、三年后私有化的经历。
由此,业内人质疑,李伟放弃了体量更大的思念食品,转向了小体量的千味央厨,到底是看好B端供应链的生意,还是李伟的又一次资本运作?
况且,B端的生意也不如想象中的好做。据千味央厨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分别为7.01亿、8.89亿和9.44亿,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0.44%、40.75%、34.05%,存在着营收过度依赖大客户的问题。
营收过度依赖大客户,导致千味央厨的抗风险能力低。简单点说,就是当某一大客户流失之后,对千味央厨的营收的影响是极大的。再加上大客户话语权较重,千味央厨对上游的议价权较弱,导致其利润空间较小。
为了摆脱对大客户过度依赖的困局,千味央厨选择由B端市场进入C端市场,布局餐饮连锁早餐店“早饭师”。千味央厨本就从事速冻米面制品的生产,这为开设早餐门店的油条、面点等早餐品类提供了技术优势,但是这种后端工厂、前端门店的模式,实际上并非是触达C端最好的方式。
在早餐店赛道上,一直不乏“掘金者”。早阳包子,门店超3000+;汤包界的“老台门”突破5000+;吉祥馄饨拥有2500+店;就连豆浆油条界的永和大王,也在全国开了650家门店…另外在供应链端存在优势的叮咚买菜、盒马鲜生,快餐界的肯德基、麦当劳,以及拥有诸多线、全家等便利店品牌,都在布局早餐市场。
与这些早餐入局者相比,千味央厨因长期面向B端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知名度不够,这就使得千味央厨无法发挥品牌优势为门店引流。另外,虽然“早饭师”在加盟页面提到会给予加盟商市场运营、选址装修、话术等支持,但作为一家供应链企业,缺乏相应的门店运营经验,能够为加盟商提供的支持力度可想而知。
千味央厨在其招股书中曾明确,2021年将在郑州布局100家“早饭师”门店,未来3年将在全国布局5000家门店。但是直到现在,媒体上只有关于千味央厨开“早饭师”的宣传,门店数量却依然没有具体的数字,由此看来千味央厨的早餐店扩张计划并没有达到预期。而在早餐店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千味央厨的供应链优势其实也很难发挥出来。
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之时,往往都会尝试新的方向,对于千味央厨来说也是一样,不过新的方向可能会走错。
而开设早餐店业务,可能是千味央厨的一次试错,无法帮助千味央厨摆脱营收依赖大客户的困局,但丰富了企业的营收来源,也可以让千味央厨在资本市场上讲好故事,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融资,其背后的控制人李伟想看到也不外乎是这样的局面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