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报告(附)
预制菜,顾名思义,经预加工而成。通常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多道预加工程序(筛选、洗切、腌制、搅拌、滚揉、调味、成型)而成,并通过急速冷冻技术的保存和冷链运输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依据对原料加工的深浅程度以及食用的方便性2023年预制菜行,预制菜可分为四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预制净菜)
即食食品 开封后即可食用的预制调理食品,面向 C 端零售为主, 如即食凤爪、牛肉干、八宝粥等
即热食品 经过热水浸泡或微波炉加热后即可食用的食品,通常 冷冻或常温保存,如方便面、自热火锅等,以C端为主
即烹食品 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油炸)后按份分装,须入锅 经过翻炒、复蒸等烹饪流程,面向 B 端和 C 端,如冷 藏牛排、预制猪肚鸡等
即配食品 经过筛选、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按份封装的净菜, 需要自行烹饪和调味才可食用,同时面向 B 端和 C 端
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 国内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并以北上 广深为代表开始发展净菜加工配送产 业
最初供应餐饮行业,以降低人工、水 电成本;减少厨房面积和设备采购。 之后部分净菜企业也面向家庭,个人 零售供应
好得睐(2002 年)、绿进食品(2004 年)等 深加工半成品菜企业相继成立。但受限于早期 冷冻技术和冷链运输的高成本,半成品菜行业 在发展初期存在销售区域小、企业数量多、集 中度低的特点
迫于成本压力,餐饮业为推进连锁化开始建设 中央厨房,但面临产能过剩、运营成本过高等 问题;2010 年前后,随着餐饮连锁化以及外 卖逐渐兴起,国内预制菜 B 端进入放量期
2020 年疫情影响下,预制菜C端需求高增,推动我国预制菜加速发展。各家企业开始在春节期间推出预制菜年夜饭套餐礼盒来发力C 端
预制菜相关企业掀起融资潮,2021年珍味小梅园、三餐有料等预制菜上下游企业前后获得融资;味知香“预制菜第一股”和“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先后在 A 股上市完整版《2023年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来源于公众号:百家全行业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节选如下
预制菜凭借其方便、快捷、品类多样等特点,在市场中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不断提高。加之疫情爆发后“宅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预制菜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受2020年疫情影响严重,餐饮行业规模下滑15.4%,而预制菜行业逆势实现18.1%的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4196亿元,2019-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7%
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的主要消费端为B端市场,市场占比约为64%,其原因主要与预制菜B端消费主体——餐饮行业的运营成本息息相关
中国饭店协会统计显示,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仍是餐饮行业增长最快的一项支出。叠加原材料及房租成本上涨,餐饮企业急需降本增效来维持盈利能力
从成本结构的角度看业发展趋势报告(附),虽然预制菜的单位采购金额占比略有提升,但在加工环节可有效减少相关后厨人力及制作成本,整体净利率可同比提升7%
随着我国餐饮连锁化率及外卖渗透率不断提升,各类餐饮企业对菜品的品控、出餐速度、 口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加速了连锁餐饮和外卖服务对预制菜的需求扩大
2021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从2019年的13%增至18%;在线外卖收入在餐饮中的比例从 2019年的12%增至21%。由此可见,缩减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实现出餐快,标准化程度 高是推动预制菜B端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的使用比例已经较高,例如真功夫、吉野家、西 贝等连锁餐饮企业的预制菜占比高达85%以上
除了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外,小型连锁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需求也十分强烈,这为预制菜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增长空间
2020年中国连锁餐饮门店数量在50家以下的占比超五成,为52%;500家以上的占比为12%,可见小型连锁餐饮企业是行业主力军。并且此类餐企通常较难通过自建中央厨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各类成本压力和疫情打击下,降本增效已成大势所趋,预制菜则成为众多小型企业的经济首选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和“一人户”家庭占比不断提升,消费者愿意花在做饭的时间缩短。预制菜能够省去繁琐的备菜步骤,烹饪流程,在家便能制作难度较高的美食菜肴,符合当下懒人经济与消费升级并存的行业趋势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预制菜消费者占比最高,达45.8%;二线%,可见高线城市消费者的工作压力更大,对预制菜的需求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