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时代即将终结预制菜行业正在加速突围你准备好了吗?
打开外卖App,下单,等那一声门铃,然后热腾腾的饭菜出现在你手上。这个看似普通的操作,最近突然闯进了新赛点。
根据艾媒咨询2025年5月的数据,国内外卖用户已经触碰到5.5亿的大关。你算算,这等于几乎每俩上网人,就有一个抱着等外卖的心思。可这背后,暗流正涌动。
高楼林立的中国城市里,餐厅烟火味渐淡,送餐小哥的步伐却越来越快。谁也没提防,2024年刚见证外卖规模直冲16357亿元,而预制菜的赛道几乎同时起飞,企业新增过万家。
预制菜,这词看上去冷冰冰,其实就是“中央厨房”流水线批量出餐,再由连锁商家、外卖员一传一送。大家点的很多所谓“现炒”,其实半路就已经从预制到餐盒,一气呵成。
外卖员心里门清:送得最快的单,十有八九是开袋加热就能装盒的预制菜。这样干,出菜速度能从十几分钟压缩到几分钟,单量和利润跟着飙升。2024年外卖市场爆涨,背后是这效率革命在支撑。
可是消费者想的呢?说实话,大伙点外卖,根上图的是省心:不做饭、不出门、马上吃。预制菜的加入,看似让选择变多了——你也可以直接去买,自己加热,比外卖便宜一到三成,还能自选咸淡火候。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家懒得走流程,干脆直接买回预制菜,边看电视边加热饭,连餐馆都懒得进。不信?光2024年,相关企业暴涨,资本市场鸡血打满,市场普遍预测到2026年,预制菜规模能跻身万亿俱乐部。
这样席卷速度,历史上见过没?打个比方,19世纪欧洲刚有罐头食品时也是类似。那会儿人们从手工转向工业流水线罐头,吓了一跳——这玩意儿新鲜吗?安全吗?吃完拉肚子怎么办?一片质疑。
可最后,标准化、全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缓缓建立,罐头成为全球厨房标配。换到今天,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心结如出一辙。
当然了,担心还是在。大伙说,预制菜到底健不健康?工厂那么大,能保质保量吗?一派相信,工厂生产,无死角监控,原料检测、冷链运输,每一步都有记录,对比街头苍蝇馆子强多了。
另一派守着传统观念,说啥都逃不过“新鲜就是安全”。新闻里时不时冒出来的食物中毒、亚硝酸盐超标,更让人心里没底。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干脆直接下场,发指导文件要求全程追溯体系。有人说,这不只是安全底线,更是整套信任机制的升级,从“人情后厨”滑向“数据治理”。
这一幕,像极了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业“纯净运动”,防腐剂滥用熬到了FDA上阵,立法规管才有了外卖食品安全可依靠的地基。
说回餐饮行业那边,预制菜可没打算只做“外卖配角”。现在逐步倒逼厨房和家电产业升级,品牌要引领,就得靠透明。
说明白了,菜单上到底哪些是“原汤现做”,哪些是“预制料理包”,让顾客自己挑。保鲜技术、营养标签、信息透明,全都成了生死大考。
把视野拉远一点。美国预制菜渗透率接近全球三分之一,日本甚至突破小餐饮场景,渗透率超过75%。可是中国玩法要更野。
我们的人口基数全球最大,家庭外食、都市小餐饮、夜经济,混成了一锅史无前例的大杂烩。预制菜玩法和场景,全球独一份,没人敢说哪种模式能一统天下。
争议进去,创新出来。家里吃预制菜成主菜,自己再煮点青菜鸡蛋,大伙追效率同时还不愿意随便牺牲健康。
商家和平台卷到最后,谁能把供应链做到极速响应,又不砸了食品安全和用户信任,谁就能留住这批善变的消费者。
前头讲了不少大趋势,咱们顺手捞一个过去的宋代故事。北宋东京城,‘签菜’和‘逐时施行索唤’,早就有点像今天外卖和套餐的组合。
餐饮外包和标准化一兴起,文人雅士立刻担心传统美食要丢了底味。千年之后的今天,争论方式没怎么变,主题却还在效率和健康间反复拉锯。
最后,三句话扎心。第一,外卖时代表面风光,实际上是“传统厨房”退场、“数据厨房”上岗的拐点。第二,新模式狂飙突进,让每个消费者都站在历史分岔口,是继续做“平台外卖人”,还是切换成“家庭工厂主”?没一个答案是绝对安全的。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