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两天还能上车?聊聊我眼中的预制菜都有哪些“混子”公司
看预制菜指数,其实诞生也没几天,但累计涨幅已经高得惊人,尤其是周三、周四两天指数暴涨13.4%!
即烹食品,就是把需要的材料都先准备好,把菜切好,肉切好,调味料准备好,然后包装起来,你买回去以后直接下锅炒就可以了;
看起来很简单吧?但真正做这行的上市公司其实并不多,据个人了解专业做预制菜的应该就“味知香”一家,剩下的就分布在预制菜上游的各个产业中。
既然一个概念火了,股民自然会关心自己所关注的公司,是否参与其中了,于是在与股民的对话中,各种“又当又立”行为层出不穷。
就以同庆楼为例,前脚表示“子公司涉及预制菜业务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后脚又发出风险警示“2021年前三季度涉及预制菜业务子公司占公司营业收入不足1%”。言下之意似乎在说,热点我想蹭,但出了风险不负责,毕竟我已经警示过了。
最搞笑的是,臭名昭著的獐子岛也“出动了”:今年的扇贝“不跑”了,而是化身“蒜蓉粉丝贝”等系列产品,加入到预制菜的大军当中。
这里稍微给大家统计下,目前已经有八只成分股,发布了股价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包括国联水产、福成股份、得利斯、海欣食品、西安饮食、春雪食品、惠发食品和同庆楼。公告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无非就是说目前预制菜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还比较小。
这些上市公司真有打算在预制菜业务方面做长远布局吗?其中绝大部分应该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谁都知道,A股市场的资金历来都是逮住一个热点就死命“薅”,韭菜能割一茬是一茬。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没有事先布局,大涨起来了就别追进去了,如果实在想参与,眼睛擦亮一点,选一些真心想布局这块业务的,“獐子岛”之流,还是能躲多远躲多远吧。
风口一定是风口,毕竟背靠春节,又有“懒人经济”和“疫情常态化”两大趋势支持,但总感觉风险是大于机会的。
都知道中餐的烹饪艺术博大精深,仅烹制就有达几十种工艺,再加上我们的餐饮文化有着极强的地域属性,所以面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普遍习惯,预制菜如何迎合C端消费者的需求会是个巨大的难题。
相较于资本市场的火热,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似乎既“陌生”又“不感冒”。不少大型超市中,预制菜虽然有专门的摆放区域,品种众多,但却人迹寥寥。
就目前来看,预制菜如果真要做大做强,形成品牌规模效应的话,前期投入需要很大,所以更大的可能,这些上市公司只是“玩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