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预制菜掏的是谁的口袋?
最近一段时间,预制菜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再一次成为了广大网民议论的焦点。预制菜的话题走热,并非空穴来风。在2022年6月发布的《百度X京东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上,预制菜以极高的搜索率成为年度消费趋势的一匹黑马。
预制菜的火,早有征兆。早在今年春节期间,预制菜就上了很多家庭年夜饭的餐桌。据阿里巴巴《虎年春节报告》,春节期间淘宝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盒马预制菜销量增长345%。
4月份,预制菜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19.5%,其中预制菜板块相关企业得利斯(002330.SZ)和“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更是一度涨停。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全国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形势最为严峻的上海地区近半个月的同比增幅超250%。
不仅火在市场上,就连政策上也有了一些倾斜和扶持: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个“鼓励制售半成品和净菜上市”的通知;4月,首个全国公益性预制菜行业自律组织“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而后,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当地预制菜产业进一步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便出现了“净菜”,即洗净之后的菜,这是最初预制菜的雏形。2000年左右,国内开始陆续出现半成品生产企业,对肉禽和水产等食品原料进一步加工。
预制菜的迅猛发展于以下两个阶段:第一个在2014年左右,外卖爆火的时期。外卖的爆发式增长,造成了一些饭店的供不应求,这让预制菜在B端步入放量期。再之后,疫情的爆发,堂食被限制,预制菜在C端迎来了第二春。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发现了一种不同于速食产品和外卖,口感不错,制作也方便的新型食品;对资本来说,则是嗅到了新的商机。
2021年,冷鲜肉行业的龙头企业双汇成立餐饮事业部,开始了预制菜模式的探索,卖午餐肉的梅林、卖辣鸭脖的周黑鸭、卖水饺的思念,甚至开火锅店的海底捞均不甘落后,纷纷布局预制菜产业。除了传统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下水,盒马生鲜在2020年成立了“3R事业部”、叮咚买菜在2022年推出“朝气鲜食”……这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将触角伸过来,试图分一杯羹。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仅在2020年-2021年,预制菜赛道就发生23起融资!
半成品行业龙头味知香也在2021年4月乘着市场的东风成功登陆上交所,在市场和资本的助推下,预制菜似乎已经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新风口。
从数据来看,95后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95.8%,这意味着预制菜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在忙碌生活之中的新选择。
对逐渐走向社会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他们疲于应付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再加上很多人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很少主动下厨,这导致他们的一日三餐更多是在外面或依靠外卖解决。
近些年,受限于疫情的反复,很多城市的堂食、外卖屡次被迫暂停营业,很多年轻人不得不亲自抢菜、下厨。预制菜的出现,拯救了他们没有堂食和外卖的时光。不需要太多时间,也省去了买菜洗菜,只需要拆开包装放入锅内,进行简单烹饪加工,一道味美可口的菜就完成了。不仅不比外卖差,而且口感和营养都远远超出速食产品。
预制菜,就是这样被资本推上风口的时代产物。其本质不过是在没有外卖的时候,作为外卖的替代品。况且,几乎同等于堂食的价格,还要经过加工烹饪,客户为什么不直接点外卖呢?
预制菜最大的竞品就是外卖。对年轻人来说,外卖的好处就在于,只需要动动手指,既不用起身,也不用下厨,吃完之后甚至也不用刷碗和收拾厨房,在便利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完败。
疫情淘汰了一大批餐饮行业的企业,还活着的,也增加了不少成本,要想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想办法降本增效,这意味着,餐厅也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形态。
对餐饮行业而言,预制菜就是工业化的最终表现。连锁餐饮自不必说,预制菜不仅能够减少人力成本,更能最大程度保证菜品的稳定性;独立餐饮,更是可以和专业的预制菜企业合作,由他们专门负责研发和提供菜品,形成系统高效的产业链。
至于C端市场,前面吃螃蟹的人已经吃到了甜头,当疫情成为过去式之后,广大消费者还是会回归到点外卖的日常中去。偶尔可能还是会有人在冰箱里放上几个作为储备,但市场终究有限。那些来晚还打算分一杯羹的资本,注定是只能在螃蟹壳上砸吧砸吧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