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成消费者曾遇质量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
预制菜让烹饪“小白”秒变大厨,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年夜饭餐桌上大放异彩,赢得人们的关注。但行业的现状如何?有没有需要关注的消费问题?2月1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
预制菜,是指对食品原材料预先进行半加工或全加工,然后采取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加热,或通过预制菜包装里的料包组合进行简单的烹饪,短时间内就能做出的菜品。Statista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总消耗量达174.72万吨,人均预制菜消费量8.9公斤。根据NCBD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8300亿元。
本次调查显示,超八成(81.97%)的消费者有购买预制菜的经历。今年春节期间,接近六成的消费者表示在年夜饭的准备上选择了预制菜,有的是完全选购,有的是部分购买预制菜品,部分仍自己准备。
预制菜近八成(76.38%)的消费者在40岁以下。其中25-30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多,为40.41%,30-40岁的消费者占比为35.97%。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29.03%),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其次消费者较为关注的则为预制菜的价格是否合理,该类占比19.48%。但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部分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预制菜出现菜品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菜内含有异物以及存在过期等现象。
消费者对预制菜品的味道满意度也较低。当被问及菜品口味是否达到预期时,仅有34.36%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的口味超过预期非常美味,有超过六成(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甚至有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标识的规范与清晰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方面,也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在本次消费调查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了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省消保委建议把好食品安全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产品详情规范标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保证商品运输条件,提高配送效率;细分菜品品种类别,提升预制菜口感风味;多方共治,加强对预制菜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省消保委提出,作为舌尖上的新产品、新服务,预制菜应当要把好“标准关”,企业可以制定一套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尤其要针对预制菜“两次烹饪”的特点,明确食材全流程可回溯等要点。其次,相关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升菜品的营养价值,给予预制菜更多发展空间。再次,预制菜经营者以及生产者应当采用绿色安全环保的包装材料,确保包装材料符合相关法律及标准的安全要求。最后,商家也要把好“检测关”,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明厨亮灶”。
省消保委提出,目前预制菜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一些预制菜在生产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企业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商家等多层次多方面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