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抵制、头部企业受挫预制菜陷入“生死局”?

1年前预制菜加盟

  一开始,先是“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今年秋季开学后,全国多个省市都出现了预制菜进校园现象,不仅学生说不好吃,家长们更愤怒,媒体报道称,还有家长辞职给孩子做饭。

  家长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未成年是一个特殊人群,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预制菜没有营养、不安全,怎么能给孩子呢?

  据新华社9月22日报道称,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至此,“预制菜进校园”一事才算逐渐平息下来。

  紧接着,“‘核酸大王’盯上预制菜”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有网友爆料称,“核酸大王”张核子旗下新增农业公司,拟经营农业及预制菜项目业务。有媒体评论称,张核子总能稳稳地抓住每一个风口,什么生意火,一个都不错过。

  9月26日,一条“5999元一顿饭7成是预制菜”话题上了热搜,杭州的赵先生特意选了市区知名酒店中最高档的5999元宴会套餐,不过很快被人发现,这桌婚宴至少有七成是预制的。

  很快,有媒体记者向定制预制菜的商户提供了上述餐标的婚宴菜单,发现配货成本只需要1196元。粗略一算,这家酒店狂笑地赚了4083元一桌。这条新闻也让人们发现:原来预制菜的成本竟然如此低。

  作为在2020年因为疫情而爆火的预制菜,一开始因为其便利性而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但随着对预制菜了解的深入,来源不明的食材、不新鲜且高盐高脂的嫌疑,逐渐成为预制菜面向消费者的“原罪”。

  为什么预制菜现在犹如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切的背后究竟该怪谁?未来预制菜又该怎么去发展?

  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达10720亿元。

  从历年企业注册情况来看,2019年,我国新注册19.6万家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2013年新注册量的2倍。2020年开始,我国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新注册规模加速扩张,2020年—2022年,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55.1%、36.3%、39.4%至30.3万家、41.3万家、57.6万家。其中,珍味小梅园等一批预制菜新贵乘势而起;2021年4月,被称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登陆A股,更是在一级市场引发骚动。

  嗅觉敏锐的资本自然不会缺席这场盛宴。2018年以来,我国预制菜赛道累计有75个品牌产品完成114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超90亿元。从频次上看,预制菜融资近3年更为活跃,其中2020年完成22起融资事件,同比增加83.3%,成为近5年频次最高的一年。2021年完成30起融资事件,同比增加36.4%。2022年餐饮消费赛道遇冷,赛道全年融资频次虽减少,但依然有28起。截至2023年9月,今年我国预制菜赛道已完成8起融资事件。

  一方面,行业新进入者众多,但均处于初期尝试阶段,企业规模较小,行业格局分散,并未出现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突出。比如有的预制菜企业只是临时改头换面,一些做速冻食品的企业也纷纷贴上“预制菜”这个大火的标签,摇身一变就站上了风口。

  因为从各地到相关行业协会,目前已不乏预制菜的相关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但这些标准要么具有地域限制,要么缺乏强制性,导致这些标准对行业的实际规范效果十分有限。

  虽然预制菜一直被炒作的很火热,但作为一个还没有建立起消费认知与习惯的行业,即使是预制菜行业的头部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作为从速冻食品企业发家的预制菜玩家,味知香在预制菜赛道爆发前期,就早早押注预制菜行业,借着市场红利的释放,味知香发展也十分迅速。

  据味知香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3.59亿元、4.66亿元、5.42亿元,6.22亿,分别同比上涨23.41%、29.87%、16.41%,14.8%,营收增长都是两位数,最高时甚至接近30%。疫情时期的2021年更是实现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其中,预制菜占比为98.61%。如此高速的营收增长能力,让很多食品餐饮品牌都意识到了预制菜的发展潜力。

  但遗憾的是,“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如愿上市后,并没有迎来期待中的爆发。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虽然营收4.17亿元,同比增长10.30%,但规模仅增长0.39亿元,依然无法与前几年相比。

  据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经销商渠道营收0.54亿元,只占营收的12.9%,同比下滑了16.02%。而在此之前两年,味知香经销商毛利率占比都超过25%。

  据财报显示,2018-2022年,味知香加盟店数量分别为440家、801家、1117家、1319家和1695家,贡献营收分别为1.50亿元、2.60亿元、3.20亿元、3.47亿元和4.26亿元。年营收也由2018年的4.66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7.98亿元。

  一是,味知香加盟店关店率上升。上半年味知香开设加盟店188家,关店106家,不止新开门店不及去年同期的203家,关店数量还是去年同期57家的两倍;闭店率达到了惊人的58%。一边不断开店,一边不断倒闭,成为味知香C端线下门店的常态。

  二是,加盟店营收也不断下降。根据财报计算,2018-2022年味知香单店年平均营收能力分别为34.10万元、32.43万元、28.65万元、26.29万元、25.11万元,5年时间接近下滑了10万元。开味知香加盟店,似乎已成了一门不再让人心动的生意。

  无论是现在的“人人喊打”,还是预制菜企业发展的低于预期,毫无疑问,之前预制菜有多热闹,当喧嚣散去,预制菜自身就有多脆弱。在纳食看来,如今,预制菜正进步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这是一个行业真正走向稳定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预制菜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更需要把规矩及时立起来。当下的预制菜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标准体系,能够有效覆盖到整个预制菜产业的完整链条。若继续放任预制菜产业在“弱标准”下狂奔,不仅可能对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更将影响到预制菜的社会形象和消费口碑塑造。而及时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也是给市场主体树立明确的预期,不可可以提振消费信心,也确保行业长远发展。

  同时,预制菜企业也可以完善相应管理机制,建立起全程可控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看见预制菜的“安全与健康”,以此建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心。

  虽然预制菜,但因为食用场景不同,所以B端预制菜研发与C端预制菜面临的是两种不同的逻辑:B端看重的是对门店餐品的厨师技能的替代,因此需要的产品是偏日常菜品为主;但C端客群当下对预制菜需求还未到“平替”阶段,更想要的是对日常餐品的补充。

  因此,主攻C端预制菜品牌或许可以从非日常的功能性餐品入手。比如,针对对特殊人群打造的减糖、控盐、控蛋白的预制食品;另外,C端预制菜品牌也可以多研发一些特色、低于产品,在保证产品安全基础之上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度,从猎奇、新鲜感方面吸引消费者对与预制菜产品的进入门槛。

  从目前来看,当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行业想要发展起来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还需要协会组织、企业等多方面的推动。未来预制菜行业能否真正让消费者认可,让我们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味知香加盟

相关文章

味知香:公司主要销售模式为经销和加盟产品采用统一的出厂价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公司产品为啥不是进驻超市而是开加盟店的方式销售呢?单独加盟店的成本是不是比给别人经销要高不少?   味知香(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