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预制菜怎样才能“真香”?
争议中的预制菜,你是怎么看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预制菜?如何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本期留言板,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广大家长热议,主要的争议点在于预制菜的安全与否,长期食用是否会对孩子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其实,预制菜本身作为一种标准化生产的餐饮配送方式,很早就进入市场了,像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为了提高对于连锁分店的品控,都会使用预制菜配送的方式来确保产品口味的一致性。按理说,预制菜有固定的食材采购地点以及标准化制作流程,安全和营养也相对更容易把控。
不过,由于预制菜行业在我国全面兴起的时间较短,所以“硬伤”也十分明显: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以及包括可追溯体系在内的监管制度。因此,预制菜该不该进校园之争,本质上是怎样成为“放心菜”的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从净菜到半成品菜、再到预制菜,这个演进过程既反映了社会之变,也反映了人们的观念之变、习惯之变。如今,为促进当地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不少地方纷纷出台区域性标准,规范生产秩序,保证产品质量。可以预期,预制菜的国家标准也将接踵而至。
既然预制菜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那么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步子就不宜迈得太快太急。要先把行业标准、规范、制度等做扎实了,才能行稳致远。
预制菜进校园为何引来争议?关键在于行业尚处于发展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的回应很明确: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回想一下预制菜的前世今生,不禁让我想起了风靡一时的半成品年夜饭。和预制菜相比,当年的半成品年夜饭保质期更短、加上大厨烹饪,吃完感觉还不错。
从半成品年夜饭演变为预制菜,出现了三大变化。第一、工厂化生产使产量进一步扩容。第二、曾经的季节性产品变成了日常产品。第三、原先按桌打包变为按菜零卖,激发了市场消费潜能。
想要让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监管部门要尽快从食材采购、人员操作、运输储存等方面出台标准与规范,实施预制菜行业准入认证制。
预制菜有着巨大的“边际效应”,“标准化”也是餐饮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不能先入为主,但可以预设“护栏”。
一要有明晰的标准与监管。明明白白标注出成分,特别是添加剂量度;注明保质期(可食)与口味保证期(可口)。纳入市场监管体系,以一类食品抽样检查,确保应有的品质。
二要确立市场行为,避免“有形之手”硬性推广。供应侧自负其责,需求侧自主决定。在品质与时机均不成熟前,大规模进入中小学校园,肯定不可取。
多年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一些餐饮浪费情况仍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宴请活动的桌餐是主办方订的套餐,顾客走了还在上菜……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