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背景下预制菜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
10月13日,中国饭店协会与新华网联合发布了《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绿色发展、预制菜、餐饮跨界为过去一年关键词。
2022年,预制菜C端发力明显。据阿里本地生活统计,预制菜产品销量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C端消费持续高速增长,且已具备节令属性。2022年以来,广东、山东、四川、重庆、福建、浙江、江西、上海、辽宁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内容主要围绕冷链建设、企业培养、税收优惠、人才培养、消费补贴、品牌打造、产业园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全国多地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并陆续发布支持地方预制菜产业的政策文件。与此同时,相关标准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报告》不完全统计,2022年预制菜领域相关团体标准近70项。在市场、政策和标准的三重作用下,预制菜产业将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预制菜产业链条长,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当下经济增长新风口,各大企业也纷纷加码入局。
1、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随着预制菜的爆火,众多生产商加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差异、标准化程度低,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产品质量风险。
2、预制菜当现制菜销售,消费者知情权遭侵犯。出于菜品标准化品控、降低原材料及人力成本、追求出餐效率、提高营收利润等原因,许多餐饮店选择使用预制菜,在连锁快餐企业尤为突出。《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过80%。然而,部分餐饮商家将预制菜当成现炒菜销售且定价相同、不明确告知说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3、假冒伪劣产品或标签不明,易引发纠纷。部分小微型预制菜生产制作企业,生产销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标识的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些原本不存在实质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预制菜企业造成麻烦,并且一些家庭作坊、小微企业脱离市场监管,相比较监管和规范下的企业,更容易出现问题。
4、国家层面统一标准规范、政策法规滞后。虽然目前已经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导性政策和标准,鼓励和规范企业发展,但国家层面的统一市场标准缺位,缺乏层级高、涵盖广、集中统一的综合性、权威性、指导性政策和行业标准,一定程度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法院报:让预制菜成为“明白菜”“放心菜”)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规范企业经营生产,完善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明确的细分标准,在监管、投资、渠道等方面对不同类型预制菜分类施策将成为预制菜产业未来发展与升级的必然要求。
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中央政策端将继续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各地也将迎来预制菜“政策潮”“标准潮”,持续加码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