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悄然走进生活行业标准亟待确立
最近,不少长沙市民都在电梯的广告中、小区门口的易拉宝甚至在刷短视频的间歇都看到了某品牌预制菜的广告。“人人轻松当大厨”、“APP新人首单五折”等宣传字样配合诱人的菜品图案,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佛跳墙、港味避风塘炒虾、鲍鱼红烧肉……如今,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一桌汇聚各地美食的预制菜,便可送达。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目前预制菜市场存量约为3000亿元,长期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
从需求侧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花钱买服务。经简单操作后便可上桌的预制菜,不仅降低了烹饪的门槛,拓展了菜品的选择空间,也能让平时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轻松享受做饭的乐趣。在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居家办公人士不得不在家开火、亲自下厨,预制菜可以有效解决“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也有部分城市看准预制菜的“蓝海”,着力打造预制菜产业链。据了解,山东诸城正全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从种养加工到餐饮终端一体化延伸升级。麻辣小龙虾、狮子头等中国300多种预制菜一应俱全。诸城市发改局副局长丁瑞英曾公开表示,预制菜上游连着乡村振兴,下游连着消费变革,将成为拉动地方农业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口。
“我点过周围好几家了,卤肉饭都是一个味道。”长沙某高校学生小林是外卖平台的常客,他向中国食品安全网表示,周围许多外卖店的菜品味道都极为相似,鱼香肉丝、卤肉饭、溜肉段等菜品吃起来都差不多。“最夸张的是,寒假在老家的时候,有一次点外卖,结果和学校附近的味道一模一样。”
湖南某预制菜制造企业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我们在外面餐馆吃到的菜品,很多都是预制菜。一些餐馆尤其连锁餐饮企业甚至可以不聘请专业厨师,只需要加热即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还能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既然能送上门,我为什么不点外卖?还非要选购预制菜回家折腾一下,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长沙市民李先生向中国食品安全网表示,在某预制菜APP上可以选择预制菜送上门服务,但这项服务在他看来有些“鸡肋”。
随后,中国食品安全网也下载了这款预制菜APP,却发现有些预制菜售卖的价格并不便宜。例如,150克的猪肉丝在预制菜平台上售价9.8元,而菜市场150克猪肉丝的价格为5.8元;仅经过焯水处理的150克排骨块售价为17.5元,而在其他买菜平台上500克排骨块的售价为9.98元。此外,预制菜每单还要收取8元的配送费。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发展预制菜的成本较高,包括原材料、人工和冷链物流成本。出于保鲜需要,部分预制菜的运输配送过程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需要便利的仓储物流和冷链运输体系支撑。冷链物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直接影响企业业务辐射范围。此外,预制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大、招工难、招工周期长、流失率高、熟练工人短缺等,使得人工成本上涨较大。
此外,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不少采用的是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业界对预制菜的概念也界定不清,比如简单的肉丸、火腿是否属于预制菜?另外,预制菜产品标准不统一,造成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图文不符等问题。比如,同样是佛跳墙,用料和制作方式有一定区别,同一电商平台上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差异较大。
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主任高明芹曾公开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对于制菜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储存、冷链运输、微生物指标、添加剂指标、农药残留指标等作出统一规定,引导行业步入标准化轨道。
同时,作为企业要重点关注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因为预制菜经简易处理即可食用,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时间跨度较长,并涉及冷冻冷藏环节,故其在食品保鲜乃至安全等方面存在更多风险点。预制菜除了保证便捷、特色、口感等特点,还必须牢牢把住食品安全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