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预制菜企业入局须规避5大风险
啥叫预制菜是咋回事预制菜是近几年最火爆的行业之一,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许多公司也开始谋求预制菜方面的投资和转型。比如日前在抖音直播销售预制菜的“趣店罗老板”,便打下了“19个小时卖2.5亿元”的战绩。
目前,从事水产预制菜的企业大致有三类:第一类原本从事水产产业链和加工,如国联、恒兴、大湖、獐子岛、好当家、中洋等;第二类是从传统水产加工(出口)转型而来,这一类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第三类是看中预制菜潜力,携资本“跨界”而来,如安井、信良记等。
当下,预制菜行业还没跑出头部企业,这一方面反映出机会众多,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而且缺乏可参考的经验,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怎样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成功率,是每个公司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根据观察,笔者梳理出水产预制菜企业需要规避的5大风险。
技术缺乏,是笔者在走访时企业提及频率相当高的问题。其中包括两方面局须规避5大风险,一是原有技术限于简单加工,以加工原料产品为主,缺少制作预制菜的设备;二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指标做指导,设备没能发挥出理想状态。
“加工品和预制菜看起来都是食品,其实是两码事。”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曾经表示,恒兴做预制菜全产业链,从苗种到餐桌,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一个行业,想做好预制菜,等于要跨越好多个行业,困难很多。三良食材服务集团董事长朱长良则提出,预制菜在便利性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但要获得更大发展,还需要在制作技术(设备)上进行钻研,“跟现场烹制菜相比,如果能达到90%还原,预制菜将出现飞跃,但现在差距还比较大。”
据观察,现在除国联、恒兴等布局多年、长期耕耘的企业以外,绝大多数水产预制菜企业,都是从做简单加工品转型,或者是从上游养殖环节延伸而来,无非是走两条道路:自己逐步摸索,模仿大公司爆品。新品研发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需要相当程度积累的工作,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或许将长期在模仿的轨道上前进。
笔者走访多家水产预制菜企业发现,产品相似度甚高,比如烤鱼(罗非鱼)、鱼片(黑鱼)、虾仁、虾滑、鱼丸等,不仅品类相似,制作方式和口味也接近。又比如网红产品小龙虾,相似的制作产品和口味,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即可得到上百种产品。
产品相似度高,即是在一个品类空间中,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意味着竞争迅速加剧。在预制菜起步阶段,由于大家都经验不足,既没有成熟的商业套路,也缺乏对消费市场的细致掌握,模仿烤鱼、酸菜鱼等成熟爆品是风险最低的选择。据笔者初步走访调查,绝大部分水产预制菜企业,都是从传统加工出口转型而来,原来主打的罗非鱼、对虾两大品种,占企业预制菜产品的90%-95%,放大到整个水产预制菜领域,约占80%。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会造成企业产品辨识度降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调研发现,有企业预判到此问题,已经着手打造差异化。位于潮州的广东健源匠心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海润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介绍,正在联合餐饮协会等机构,研究把潮州菜技艺工业化,发挥独特地域优势,打造“一桌好潮菜”预制菜产业。
在预制菜宝典发起的调研中,95%以上的企业销售产品以B端为主,这在当前有效率较高、节省成本等优势,但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容易受限。在预制菜宝典的调研走访近60个企业样本中,这一现象占比达到70%以上。汕尾国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浩文就提出,公司预制菜产品已进入百佳、永辉、盒马等多家企业,但只能以制造商的身份出现,产品也是贴其它公司品牌销售。所以在考虑下一阶段发展时,公司计划进一步做强做大,要把重点放在自主品牌打造方面,优先考虑电商网络销售。
人才缺乏,首先表现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预制菜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需要水产、食品、营养、机械、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很多企业显然无法满足。
其次,绝大多数水产预制菜企业,没有为此组建营销团队,基本都在沿用传统的对接经销商的经营方式。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振兴告诉记者,为了做国内市场,公司在几年前就注册了预制菜相关品牌和商标,但考虑到目前这一块业务规模较小,还只能以与下游商家合作为主要方式水产预制菜企业入。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漫长、投入巨大的过程,至少在发展B端业务阶段,不会在此方面做过多投入。根据深入调研得知,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预制菜并没有太大的预期,也没有长远的规划。在他们看来,更多是趁行业火爆抢占“坑位”,最好的方式是等别人把市场“加热”后,再来“蹭热度”。
市场在哪里,这几乎是所有调研对象思考的难题。水产预制菜刚刚起步,除国联、恒兴等个别公司进行了长期布局以外,绝大部分企业都刚进入预制菜行业,短期内无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领地”。
调查发现,目前水产预制菜主要有两类路径:从传统出口转向国内销售,从供应B端转向C端。“很多企业长期做B端,完全不懂C端的玩法,哪怕公司规模不小,面对一个新的市场也不好入手。”多家投资机构分析师表达类似的观点,从事餐饮渠道的企业因疫情受到影响,匆匆转向C端,普遍水土不服。从水产加工出口转型来的预制菜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即便像湛江国联这样的预制菜领军者,虽然早在原料上游、加工技术等方面布局多年,在闯荡预制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数年亏损,在2019-2021年,其归母利润一度处于负值。由此可见,预制菜行业虽然一片红火,想构建自己的市场并非易事。
预制菜是新概念、新市场,由于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从预制菜的市场区域、产品品类、营销模式等不同维度看,每个角度或领域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领军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资本加持下,头部企业群体已初见雏形,在调研中,广东某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提出,资本的力量可以重新定义一个行业,预制菜行业在风口之下,很可能快速向两极演变,一方是少数头部企业,占据主要资源,在市场上逐步形成优势;另一方面众多企业靠自己积累摸索,跟在大企业后面发展,预制菜市场的分化,或许就在这几年间。水产预制菜企业入局须规避5大风险,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