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就做好的预制菜年轻人为什么抢着吃?
受疫情影响,最让人烦恼的,或许不是居家隔离晒不到室外的太阳,而是如何在不会做饭、没有厨具、即将断粮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
猪肚鸡、酸菜鱼、梅菜扣肉,这些备菜麻烦、制作复杂的“大菜”,只需将预制菜加热一下,就能轻松吃到;
据飞瓜数据统计,截止4月20日,带有#预制菜#话题的视频,在抖音一个月内累计播放量超7611w。
预制菜可以理解为提前将食材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开袋后简单处理即可食用的菜品。根据加工的便捷程度,预制菜主要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类。
预制菜的魅力之处就在于,简单便捷,不需要精湛的厨艺,也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当外卖与堂食变得难以企及时,预制菜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在家享受美味的不二选择。盒马生鲜数据显示,半成品菜是95后消费者最喜爱的商品之一。
对独居且不会做饭的单身群体来说,泡面速食千篇一律,外出堂食难免剩菜,而花一份外卖的钱买预制菜,或许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可以想见,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疫情会过去,但预制菜却不会消失。人们的菜篮子,将是预制菜的一大归宿。
预制菜的火爆有目共睹,到2022年1月底,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6.9万家。但它真正走向大众视野,还要追溯到2020年。
在此之前,预制菜更多是作为餐饮企业的加工食材,诸如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超过八成菜品都是预制菜。
直到2020年,预制食品才逐步出圈,走进消费者家庭。自此不止专业预制菜品牌,餐饮企业,商超零售企业等,均发力消费者市场,试图抢食市场份额。
如西贝自2019年起开售羊蝎子火锅、牛大骨、番茄牛腩等预制菜品,2020年还推出主打预制菜的贾国龙功夫菜品牌,消费者可以堂食预制菜,也可能通过App下单即送到家。
盒马从一碗“手工现做馄饨”开始,推出预制菜品牌“盒马工坊”提早入局。每日优鲜则上线“名店名菜”“每日招牌菜”等频道,推出速成菜品。2021年,叮咚买菜推出以自有品牌为主的预制菜,聚焦家庭餐食需求。
比如,以“舌尖工坊”(后改名“舌尖英雄”)为代表的新兴品牌,因延续瑞幸的快速扩张模式,目前已有6000家签约加盟商,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市场机遇庞大,玩家众多,这似乎是分分钟要跑出“黑马”的节奏。然而,市场对预制菜愈加严格的要求,决定了这必将是一场长途马拉松。
直至目前,有品类、无品牌仍是预制菜赛道的痛点。诸多业内人士认为,预制菜前景无限,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国内预制菜行业还没有跑出大企业、大单品。
事实上,看似简单便捷的预制菜,背后的功夫却一点也不简单。综合来看,预制菜对供应链、口味、食品安全均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短板也恰恰在此。
社交平台上,不乏对预制菜的吐槽:“感觉像在吃飞机餐”、“价格贵,分量少得可怜”。甚至不少消费者,因觉得“不健康”,更是以“厨房备胎”的态度看待预制菜。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菜品存放时间长、色香味俱缺、营养流失,在影响口味、口感的同时,食品安全也难以保证。
预制菜其实就是标准化的食品工业产物,一大特点便是制作工艺和口感要保持统一。在这一点上,中餐显然非“同道中人”。
中餐的烹饪手法繁多,讲究锅气,菜好不好吃往往取决于炒菜师傅的手艺。这也是中餐品牌实行连锁化的最大考验。同样的,它也是预制菜发展的“拦路虎”。
再加上,我国预制菜工厂缺少完善的商业经营模式,议价能力有限。与堂食相比,预制菜只能比市面定价低10-20%。最终,送到消费者手里的预制菜缺少价格优势。
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内预制菜市场仍是一片蓝海。艾媒数据预计,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
作为一种“外面买来的食物”,预制菜基本能得到父母长辈的认可。但作为疫情催生的黑马品类,预制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