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预制菜走俏最畅销的居然是TA?
全聚德还根据春季时令和外卖消费特点进行菜品调整,上架6道新菜,包含菌香鸭血、鸭肝烧春笋、春享三丝3道春季时令菜,香辣鸡丁、干烧鱼块、沙爹牛肉3道线上流行菜。
胡大饭馆各门店在5月1日至5月4日暂停堂食服务,胡大饭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如顾客有用餐需求,可以在胡大外卖小程序下单,4月30日起至5月6日,还推出了10公里内免配送费的活动。
据海底捞方面介绍,5月1日起,北京地区所有门店将严格按照辖区疫情防控要求开展经营工作,包含自提、外送业务。
为保障市民居家用餐需求,海底捞北京超过70家门店上线海底捞“捞点好货”小程序,消费者可以通过小程序寻找所在区域最近海底捞门店,根据需求选择自提和外送服务。
同时,为了更好地触达更多市民,海底捞北京各门店也已建立线上社群;在配送环节,海底捞外送将严格执行防疫标准,在封控区实行无接触配送服务,保障居民和员工安全。
在后厨管理方面,海底捞所有食材均采用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供应,由公司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全部门店设冷链收货流程,如对配货车辆消毒、食材做好追溯等,确保冷链食品安全;
4月30日,位于地安门的鼓楼马凯餐厅门口摆出柜台,售卖马凯糖饼、酸奶馒头、干烧黄鱼、酱猪蹄等菜品。
目前餐厅正在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适合外带、外卖、外送的快手菜、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等,便利周边居民生活。
今年华天集团旗下各品牌也加大了半成品、预包装产品研发力度,在自营外卖及外卖平台上架相关产品,方便消费者订购。
北京龙人居水煮鱼连锁酒楼总经理黄晓表示,北京西城区各门店于4月30日收到“五一”假期暂停堂食的相关通知,晚间已停止堂食,其他门店将于五一起暂停堂食。
龙人居一直在做企业微信,截至目前,企业微信内已有超过4万名用户,由于企业微信与小程序相通,也会有部分顾客通过小程序点外卖及自提。
“我们也一直在通过群接龙、有赞微商城等渠道进行生鲜食材销售,包括番茄、马铃薯等产品。前段时间龙人居还招募了门店附近的社区团长。
我们将基于外卖、企业微信、微商城等渠道,应对近期的政策调整,在做好食品安全、防疫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多营业收入。”
烤肉季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菜团子等主食销量比平时增长了10%,双人半成品套餐、供5-6人食用的家庭半成品套餐外卖需求增长近20%。
在砂锅居,针对近期外卖菜品、主食等销量增长的情况,门店特别安排了面点师傅、酱货师傅、炸货厨师倒班,随时待岗烹制。
老字号又一顺除了豆包、牛肉包子、蜜豆窝头等主食销量有所提升外,酱牛肉、酱蹄筋、鸭头、椒盐虾等熟食制品销量较平日提升20%。
据了解,聚德华天集团所属的曲园酒楼、烤肉宛、烤肉季、鸿宾楼、西来顺等老字号都建立了便民服务群,每天都有专人在群内了解顾客需求,同时会随时根据外卖窗口的销量,充足供应外卖。
全聚德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聚德的“单人份”手工片制烤鸭已于4月底在京东、天猫、盒马、物美、华堂等线上线下渠道同步上市,旗下四川饭店“川老大”品牌的四款预制菜近日也已在北京地区所有门店的外卖平台上线。
西贝方面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称,今年一季度,西贝在北京市场的外卖较2021年同期增长40%,从4月开始截至本周,贾国龙功夫菜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
深圳农耕记从2020年就尝试半成品预制菜,小炒黄牛肉、农家小炒肉等店里的招牌菜,变成了一份份切好、洗好的预制菜,在农耕记小程序率先上架,把在餐厅里吃到的食材,“搬”到了消费者家里。
据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介绍,目前农耕记预制菜复购率达到了70%,公司正在筹建自有工厂,按照日产能3万份的标准规划打造。
小炒黄牛肉、干锅肥肠、三杯鸡……“五一”假期前,深圳市民贾女士从趣店、盒马、叮咚等平台买了不少预制菜,为假期的朋友聚餐做好准备。
在微信搜一搜“预制菜”,首个结果便是趣店预制菜小程序。目前,趣店在罗湖、福田、龙华、南山、龙岗和宝安等区均可配送。
“今年的烧烤主打组合,各个品种的烤串,各种部位的牛肉,一份烧烤能品尝到更多口感。”盒马工作人员初晓说,半成品烤串和各类调味牛排占据盒马五一烧烤的排名前三。
等,成为烤串的“最佳搭档”,五一假期首日增幅也超过一倍。盒马遵守相关规定店内已经取消了堂食,但自提的顾客不在少数,店内拣货、配送等环节依然火爆。“很多顾客选择线上配送,在家也能享受到美食。”一位盒马店员介绍。
生鲜电商平台叮咚买菜在将整体备货量提升至平时节假日3倍的同时,还紧急扩展供应链,提升部分熟食和菜肴类商品的备货量与丰富度,居家加热即可使用的预制菜备货量已达到疫情前的3至5倍。
“五一”假期期间,叮咚买菜前置仓在增加市内调配力度、补充弹性运力的基础上,还会通过部分站点开放大时段聚单、升级配送工具等方式,继续提升整体运力。
“预制菜这个赛道无论渠道还是品牌,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品牌出现,我们认为面对消费端的预制菜还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表示。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餐饮使用预制菜原来采购成本会增加,但人工成本会降低,提升品类多样性和口感质量,更好培养消费者习惯,仍是预制菜未来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