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难度大、行业标准难制定预制菜只是“看上去很美”?
2021年起,预制菜概念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大江南北。有餐饮老板戏称,“与同行在一起,不说点预制菜话题,自己就好像落伍了一样。”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食品消费顺势而为产生新变化,预制菜市场开始进入“火热期”。地方也在积极促进预制菜领域稳步发展,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或是在重大政策报告中提及预制菜产业相关信息,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抛开部分网店销售的9.9元包邮佛跳墙等价格极低产品,绝大多数正规品牌的预制菜定价都不低。知味观、安井这些头部品牌销售的家宴套餐,售价都在200元以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推出的梅城盐焗鸡、梅菜扣肉等客家菜预制菜,价格大多在20~40元,汤品价格15元左右。
初级农产品原料被制成预制菜后往往身价翻了倍,例如广东兴宁鸽子活禽批发价约为15元/只,制成预制菜后市场售价38元/份。金绿现代农业带动农户规模化养殖鸽子,每年收购农户鸽子大约1000万只,正与盒马鲜生、钱大妈等生鲜品牌洽谈,着力布局C端、做大B端。
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报告,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平均花费21~40元,不比外卖便宜。记者曾点过某平台的蒜香排骨预制菜,售价30元,拿到手却只有4小块,炸得焦脆,几乎吃不到什么肉。网上的预制菜定价有点“虚高”。虽看似比自己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步骤,但价格和外卖、堂食比差不了多少,还多了开火加热洗锅等步骤。
卖得贵在于原材料和供应链环节成本高。例如“寻味狮”的藤椒鸡面,鸡来自山东,加工工厂在广东,调味料来自四川。鸡肉、蔬菜等食材保质期有限,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的冷链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我国地大物博,菜系、味型丰富,原材料只在某几个特定省份生产,供应链运输和管理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国内暂未形成成熟的预制菜加工产业链体系。目前,虽然各地积极出台支持预制菜发展的政策,但尚无一个地区能系统化承接预制菜的生产,品牌不得不和全国各地多个技术提供商进行对接。
再如,“王家渡食品”的川味香肠需要在四川冬季环境下才能晾晒生产,国内外没有可直接应用生产的设备,商家花了3年多的时间研发出一年四季都能模拟四川冬季气候的生产车间,才提高了效率。但我国预制菜品类多,只靠几家企业投入无法提高行业发展水平,这方面的人力资源缺乏也很普遍,行业尚需时日才能发展壮大。
不过,比堂食便宜许多的预制菜也是有的,而且似乎正在形成气候。例如叮咚买菜小龙虾预制菜在上线个月内,销量就和生鲜虾打平,如今已远远超过后者销量。在一些生鲜平台上,3盒700克的小龙虾,售价在100元左右;如果是在饭店里吃或点外卖,这么大份量的小龙虾价格则可能要翻3~4倍。生鲜平台上销售的牛大骨预制菜价格约100元,而一些连锁餐饮店同样也是使用预制菜原料,同等分量售价则超过200元。相比餐饮门店,直面C端的某些预制菜免去了厨师、场地等中间运营环节,价格能便宜30%~50%。
预制食材大多出自品牌中央厨房,不同于保质期更长的外卖料理包,能保证食材新鲜,降低食材损耗,实现餐饮加工标准化和流程化,大大缩减了采购和加工成本。据叮咚买菜此前透露,其预制菜定价原则是在餐厅价格的基础上打6~7折。但有些品牌目前的定价只能比餐厅低10%~20%,还有些品牌通过薄利多销,但生意经仍然难念。例如,“舌尖英雄”一头“养”着加盟店,一头拉拢消费者,在全国范围内主打两大单品宫保鸡丁和糖醋里脊,把价格降到9.9元,新客有200元红包。但就算这样,许多加盟店的订单量也因过少而养不活自己。
“厦门有一个做预制菜的公司,它原本是一家金融投资类的公司,准备投预制菜企业。经过考察后发现预制菜赛道前景很好,于是自己投资做了一个预制菜品牌。”在谈到预制菜赛道时,某预制菜企业内部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赛道融资达十几起之多。仅今年1-5月份,预制菜赛道融资就有5起之多。如果平均到各个月,几乎相当于每个月都有预制菜企业获得融资。
在生产端,A股上市企业中,有19家企业推出预制菜相关业务。企查查相关负责人提供给顶端新闻记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数6.64万家,其中河南省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211家。
在消费端,前不久京东对外发布消息称,京东超市目前已经上架预制菜达5000多种。在过去的2021年,京东超市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56%。
除了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如海底捞、西贝、眉州东坡、全聚德等纷纷加大对预制菜投入,跨界人士也开始涉足预制菜赛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曾任瑞幸咖啡董事长 ,现任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陆正耀。2022年1月,陆正耀的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正式启动,并累计获得了16亿元融资。
随着各路人马不断进入,预制菜已经成为消费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赛道。但是,多位预制菜企业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国内的预制菜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痛点。
“发展到今天,实际上食品工业已经变成了实打实的‘高科技产业’,预制菜想要做好需要实打实的科技支撑。”盖世食品技术总监兼经营部部长尹伟介绍说。
以日本拉面为例。日本通过一系列手段,先油炸,然后快速复水,把拉面做成了方便面,并且建立了一整套方便面流水线。此后方便面在全世界得以流行,引来许多食品企业争相模仿。
再比如涪陵榨菜。最早涪陵榨菜都是用小坛子装着,在农贸市场一块一块的售卖。后来,他们想把榨菜的生产从手工业变成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结果,在国内找了六七家企业做设备,没有一家设计成功。后来,直到找到德国的一家企业,才最终设计成功。
“想要复制出来跟厨师做出来的一模一样口味的预制菜,目前仍然比较有难度。总体上说来,目前大概只有不到10%的菜品能还原厨师味道。”尹伟说。
万禾嘉园食品创始人吴容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国家在整个的细分研究方面还是弱于发达国家的,预制菜是一个很精细化、深入,同时又很基础的一个研究。比如,同样是‘和牛’,国外现在从出厂到运至餐厅,温控不会相差一两度,但国内就会比较粗狂一些。再比如,在蔬菜气泡保鲜技术这一领域,目前仍然是国外做得更好。”
盖世食品、韩国希杰食品、万禾嘉园食品等多家企业对记者表示,目前预制菜消费主要以B端商家为主,C端消费仍然较少,占比不到两成。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预制菜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它在食品安全、口味、口感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同时会造成食品的营养流失。
“这和高铁的盒饭是一个道理,盒饭可以保存90天,营养和口感方面肯定会打折扣。不过,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方面是可以改善的。但从整体来说,这是预制菜的硬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虽然这几年自热火锅、自热米粉、自热米线,这种类型的产品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形成固定购买习惯的人群却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在一些有孩子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首选的也是自己进行烹饪。不过,未来在一线城市,这种能够快速做好一餐饭的方式一定是会有大量需求的。”希杰食品餐饮重点客户负责人陈婷表示。
“目前消费者直接消费预制菜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因为消费习惯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尹伟说。
万禾嘉园食品创始人吴容认为,“C端消费者目前对预制菜的认知不够,一些人认为预制菜都是冷冻产品为主,不新鲜。实际上,从存储的角度来说,冷冻存储其实更加科学和健康,因为不容易产生微生物。因此,对C端消费者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市场教育。”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在餐饮端,目前使用预制菜的企业大多为团餐、快餐等业态。中高端餐饮,尤其是中高端的中餐企业,预制菜比例使用较低。
“我们基本不用预制菜,中餐是要讲究锅气的,除了卤制品,我们都是现做的。”郑州知名高端餐饮品牌鲁班张总经理郑承军对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预制菜行业尚不成熟,再加上冷链运输等成本较高,因此会出现“使用预制菜比使用厨师做菜成本还高”的现象,这也使得一些餐饮商户不愿使用预制菜。
从今年4月份起,全国多个地区争夺“预制菜之都”的称号,并相继出台了预制菜行业标准,以抢占预制菜赛道高地。
“实际上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科技的一个表现形式。因为基础科技在预制菜市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所以想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就无法制定。”尹伟说。
尹伟用河南烩面来举例。“什么样的面是最筋道的,口感是最好的?面的宽度、长度如何?究竟什么样的烩面是好烩面?汤的比例是多少?肉是多少?羊肉要切条还是切片?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虽然我们经常吃,但是却无法回答,因为没有相应的标准。”
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有很多科技知识,没有相应的研究就无法制定标准。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菜系众多,想要制定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非常难。
“目前,预制菜行业只有食品安全标准,也就是基础标准,但是相应的行业标准,也就是质量标准是缺乏的,缺乏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应的基础研究。”
除此之外,还存在入局门槛低,良莠不齐的现象。“四川近两年有大量人涌入预制菜赛道,其中有不少都是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小白。实际上,预制菜是一个对创始人要求更高的赛道,它既需要有餐饮的经验,同时还需要有食品的经验。”吴容介绍说。
《预制菜家宴》 预制菜是2021年最火的产业,也是投资人最关注的赛道,投资并购30+起,我们 《预制菜家宴》 媒体以全球视野站在行业高度,为预制菜行业提供丰富的产业资讯、解决方案、培训学习,峰会交流,供应链对接等服务。《预制菜家宴》作为全国第一个深度垂直的预制菜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新农业产业升级综合服务自媒体平台,将集聚导入全国各地市预制菜产业资源,构建预制菜行业权威信息渠道、做强预制菜品牌、打通产销对接,提升行业影响力,对预制菜产业提供一站式信息融合服务 , 分享预制菜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独到见解 ,共同探索预制菜发展的新趋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