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首次提及“预制菜”武汉快速推动400亿元项目落地
「虎投财经」获悉,3月27日,2023武汉市预制菜招商引资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当天签约项目多达31个,总金额高达400亿。武汉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预制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次招商引资大会召开,对于地区集中力量打通全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预制菜产业集群创造先决条件。
预制菜在我国并不是新事物,却是一个新名词。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就餐等消费场景受到限制,产业化的预制菜才开始在C端迎来高速发展期。
据NCBD数据显示,在其概念爆火一年后,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高达3000亿,预计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
今年,“预制菜”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各地区纷纷抢先布局预制菜产业。湖北属于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厚,包括粮油、水产、生猪、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而预制菜企业的落户也能为地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3月中旬,在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指导下,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在全省遴选出30家头部企业。举办湖北预制菜宣传推介座谈会,对30家头部企业的品牌给予重点宣传和推介。
首批30家湖北预制菜企业包括:周黑鸭、神丹、迈森豪、汪集汤业、新农牛肉、锦绣智慧农业、富农食品、凤头食品、丰联佳沃、一致魔芋、福美园、博奥、五洲鸿运、小胡鸭、荆州依顺、东南醇、湖北华贵、洪湖新宏业、咸宁温氏佳丰、新柳伍食品、神尊、华醇、湖北润物、鑫天农业、允泰坊、品源(随州)、裕国菇业、正大食品(襄阳)、贝迪鸽业、丰庆源面业等。
3月27日,武汉市预制菜招商引资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现场共签约31个项目,项目总金额高达400亿。包含预制菜、农业科技转化、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数字农业、三产融合等方面,基本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为地区预制菜市场发展增添新动力。
目前,我国预制菜市场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企业都是从头做起,还未形成行业壁垒,市场前景广阔,这些情况无疑让资本趋之若鹜。
所以2020年来,大部分预制菜企业都陆续获得投资,而2021年4月“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一级市场对预制菜企业的追捧。
2022年,武汉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总产值477.70亿元,增长2.7%;牧业总产值113.17亿元,增长3.6%;渔业总产值160.77亿元,增长4.8%。
农林牧渔及辅助性活动产值74.09亿元,增长11.6%。全市粮食产量89.88万吨,下降0.96%;蔬菜产量841.29万吨,增长2.5%。
全市蔬菜产量840万吨,水产品产量46万吨一号文件首次提及“预制菜”武,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农产品年交易额在3000亿元以上、农产品零售网点3.5万个。白沙洲、四季美农贸市场是商务部和农业农村部确定的重点市场,辐射6省30多市汉快速推动400亿元项目落地。
今年3月,华中最大的预制菜全产业链园区落户武汉黄陂。该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150亿元,计划引进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预制菜生产以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从原料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运营销售和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预制菜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由于扩展速度太快,一些问题的出现也让消费者开始质疑预制菜安全问题,这对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外,武汉还在重点催动预制菜产业成熟发展,针对食品安全、运输配送、技术标准化、成本浮动等诸多问题,出台一揽子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
对食品安全问题,武汉督促预制菜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主持制修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并融合预制菜必要专利的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10万元奖补。
为解决运输配送问题,武汉针对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新建低温(恒温)净化生产车间、冷藏(冷冻)库,配备冷藏运输车辆和终端销售冷藏设备等行为,符合相关标准即可获得扶持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为行业技术标准问题,武汉对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依法依规经营、市场知名度较高的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认定其为“预制菜食品生产龙头示范企业”,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对成本浮动问题,武汉大额资金扶持预制菜生产基地落地,对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200万元以上的扩(改)建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照其总投资额的8%给予相应奖补,奖补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当下,预制菜受到资本热捧,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仍褒贬不一,虽然一些地区陆续出台政策,让整个行业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预制菜行业想要真正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还需要一定时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