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米饭都是预制?内地预制菜横扫香港厂家:10家就有6家在用
内地餐饮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涌入香港,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大陆风味”,蜜雪冰城、瑞幸咖啡、茶百道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在香港已不再陌生,它们与杨国福麻辣烫等品牌一起,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迅速扎根。
然而在这场热闹的餐饮交流背后,一个“隐形工具”正悄无声息地渗透进香港的厨房,许多人并未察觉,这股风潮早已随着内地品牌的强势入驻,悄然改变着香港的餐桌,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当香港美食博览会上展出琳琅满目的内地预制菜品时,不少人才恍然大悟,真空包装的冷冻梅花叉烧,一公斤售价不过80港币,批量购买价格更低。
还有标准化包装的咖喱牛腩,餐厅老板们只需解冻、拆包、加热,几分钟后就能端上餐桌,这效率让人咋舌。
预制菜在香港的盛行并非偶然,而是餐饮业在巨大压力下寻求生路的结果,疫情过后,高昂的租金持续的人手短缺以及不断上涨的食材价格,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每个餐厅老板的肩上,生意越来越难做。
在这种背景下预制菜成了许多餐厅的“救命稻草”,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标准化生产,能够大幅降低厨房对经验丰富的厨师的依赖。
一家潮州面店的老板就坦言,转型后每月能省下数万港元的薪资成本,这笔钱足以让店铺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本地生产商“集团”自去年设厂以来,客源一直很稳定,负责人方先生透露他们每月供应超过四万包预制菜,客户遍布各类餐饮机构,从大学食堂到街边的冰室再到火锅店,都成了预制菜的忠实用户。
他断言这个趋势只会持续下去,据行业估计香港已有大约六成的餐厅在使用预制菜,只是使用比例从四成到六成不等。
然而当效率压倒一切,食客的味蕾首先发出了抗议,去年10月有港人爆料,本地一家颇有名气的连锁茶餐厅竟然在使用内地生产的“预制米饭”,这让许多食客大为震惊:“连饭都不煮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市民点了份咕噜肉外卖收到的却是一份需要自己动手混合蔬菜、肉块和酱汁的半成品,份量还小得可怜,网友们纷纷调侃这是把预制菜“玩到出神入化”了。
真正引爆舆论的是连锁餐厅牛奶冰室的“自家制”菠萝包事件,当印有内地工厂信息的冷冻菠萝包包装箱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曝光时,许多忠实顾客感觉受到了欺骗,有人激动地留言说“天都塌了”。
尽管牛奶冰室官方迅速回应,承认菠萝包来自内地工厂,并解释说集团提供了配方和制作步骤,由持有出口资质的厂房生产,且成本甚至比本地烘焙还高出一成。
但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菠萝包的味道“很化学”,根本不好吃,这种从“自制神话”到“预制现实”的巨大落差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心。
市民黄先生表示如果早知道是预制菜,他会去投诉,因为感觉自己“亏大了”,餐厅用低价买入却以香港的物价翻倍卖出。
更深层次的失落,源于香港独特饮食文化中“人情味”的流失,曾几何时香港茶餐厅以“快而精”著称,伙计们能三头六臂地应付多桌点单。
而厨房里的奶茶、碟头饭、沙嗲牛肉公仔面,无一不是“即冲即炒即蒸”,十五分钟内准时上桌,这曾是香港人“分秒必争”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
如今预制菜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了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快”,一位老食客感慨,以前吃的菠萝油面包烤得恰到好处,黄油融化的瞬间口感绝妙,现在哪家店的味道都差不多。
当食物失去了厨师的火候、调味乃至心情所赋予的独特性,它就从一件艺术品变成了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失去了惊喜和灵魂。
在公众的普遍质疑声中,预制菜的生产商们却试图其幕后的另一面,这并非简单的料理包,而是融合了复杂工艺与高新科技的产物。
以本地厂商“集团”为例,他们制作一份陈皮冬瓜鸭腿汤需要经历六个步骤,耗时超过四个小时,其过程远比普通家庭烹饪要复杂,制作完成的菜品会通过急速冷冻技术进行锁鲜,然后才送往各个餐厅。
食品安全同样是重中之重,内地预制菜供应商“广州尚好菜”强调,所有出口香港的工厂都必须取得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出口备案,并定期接受海关的抽检验。
香港食安中心在2023至2024年间,对市面上超过一千个预制菜样本进行了抽检,结果仅有一个冷冻小龙虾样本不合格,这一数据表明从安全层面来看,香港市场上的预制菜是基本可靠的。
有趣的是根据官方的狭义定义,像菠萝包、预制米饭这类产品,其实可能并不算作“预制菜”,这无疑又为这场争论增添了一丝复杂性。
一种可行的策略是“混合模式”,餐厅可以将那些需要深厚功力体现店家特色的招牌菜保留“现炒现做”,以此维系品牌的独特性和与食客的情感连接。
而那些流程相对固定的常见小菜则可以交由预制菜工厂分担,这样既能节省人力提升效率,又不至于让餐厅完全失去灵魂。
老茶客怀念的是那份独一无二的“老味道”,而年轻白领追求的则是便捷高效的“快和省”,餐厅老板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传统与效率之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
当预制菜能够学会“保留温度”,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品,当传统手艺能够“拥抱效率”不再固步自封,或许香港的老味道能以一种“温柔的妥协”姿态在新时代中继续传承下去。
当旺角的咖喱牛腩吃起来可能和深圳机场的味道毫无二致,甚至连份量和摆盘都如出一辙时,香港作为美食之都的“舌尖竞争力”正在被悄然动摇。
餐饮的魅力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关乎体验关乎文化,当中环烧腊铺清脆的剁砧声、茶餐厅冰块撞击杯壁的脆响,都逐渐被标准化的“统一味”所取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