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暴雷!一夜关店80家老板跑路暴利的月子中心苦日子来了
2025年年初,知名连锁月子机构爱家突然倒闭,负责人失联,刚刚生产完的母亲和新生儿无人看护。
紧接着,南昌、武汉等多个城市几十家月子中心相继关闭,数千名产妇被迫紧急转移,而已经全额支付服务费的准妈妈们,每人损失数万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母婴服务明星,如今却成了跑路重灾区。这波突如其来的行业危机,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今年初,全国拥有67家分店的爱家月子机构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全面停业,管理层失联,留下大量不知所措的待产妈妈。
来自杭州的李女士则更加无助,她刚准备好待产用品准备入住,却发现门店已经关闭,2.8万元的服务费彻底打水漂。
不仅是消费者,员工和供应商也遭受重创,部分月嫂被拖欠工资长达两个月,供货商的货款也迟迟无法结算,工作人员无法联系上公司负责人,物业只能强制停水停电,昔日的“母婴乐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一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80后、90后父母开始推崇“科学坐月子”的理念,月子中心的业务迅速增长,像火箭一样飙升。
以上海高端机构为例,每月租金超过百万元,专业月嫂月薪至少1万元,再加上护士、营养师等人员开支,人力成本占比超过30%。仅月子餐一项,年支出就高达4230万元。
以南京爱家月子中心为例,每月固定支出至少60万元,只有单月服务费超过3万元,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例如,襄阳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最便宜的月子套餐却高达1.98万元;主打平价的圣贝拉“小贝拉”套餐,7.88万元的价格又上涨1万元,即便如此,仍难以填补成本缺口。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54万,出生率6.77%,创历史新低。与2016年的1786万相比,几乎减少一半。
直接后果是月子中心空置率从20%飙升至50%。上海某门店原本20间房能住满18间,如今只能住进8间。
一些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甚至采取激进扩张策略,“低价引流+预付款填补资金缺口”成为常见手段。
2024年,爱家月子中心一口气新开37家门店,并在上海推出“一对一”服务,仅需1.98万元,比同行“一对多”服务还要便宜。
这种低价策略看似吸引了大量客户,实则让企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因为现金流完全依赖新客户的预付款。
有客户反映,月子餐从每天上百元的定制餐变成30元的预制菜;所谓“资深月嫂”实为毫无经验的新手,拿产妇和婴儿练手。
过去,妈妈们把月子中心视为“生育标配”,争相选择知名品牌,追求奢华装修,甚至将其当作身份象征。
如今,在选择月子中心前,她们会先查看该机构是否有失信记录,并在大众点评上查阅近半年的负面评价。
实地考察时,她们不再轻易相信销售的承诺,而是直接询问月嫂工资是否按时发放,检查工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自2025年3月起,上海开始对预付款进行监管,要求月子中心进行备案,并设定预付款限额和使用期限,从源头控制资金风险。
过去几年,太多机构把精力放在如何快速圈钱、如何将自己包装得更高端,却忽略了月子中心最核心的职责。
想要让行业重回正轨,就必须把资金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比如聘请专业护理团队,而非随意找几个有经验的阿姨。
还应注重营养膳食的科学搭配,根据每位产妇的体质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同时完善监控系统、消防设施以及应急处理机制。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产妇真正需要的,这才是月子中心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将资金浪费在大理石地板和水晶吊灯这类华而不实的装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