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热潮中需要冷思考
从对食品的半成品进行加工开始,预制菜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契合了市场对方便快捷的诉求。随着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电商平台的推动,预制菜迎来了生产加速期,迅速提升了市场规模。
预制菜的热度高,但舆论争议也大:有对营养和口感的质疑,有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还有对行业标准呼唤,以及对监管体系的迫切要求等,体现了消费者对预制菜质量的忧虑。
尽管如此,却也挡不住大量兴起的企业加入这条赛道。在新近发布的《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中,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突破7.3万家,今年新增的预制菜企业已超8000家,行业规模正在持续扩大。这说明从产业发展视角看,预制菜未来前景可期,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企业“疯狂生长”。
事实上,一方面,一些预制菜企业依靠直播流量红利,用低价快速起量,但把规模做大之后被市场贴上“无品牌低质量”的标签,从而使其利润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品牌企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进军,但也会面对“强生产、弱渠道”的格局,以及要求消费者变换新的饮食习惯的痛点。
预制菜行业的未来还会继续往前“飞”,但当产业过热的时候,企业是否可以冷静一些。做到观察市场、兼顾多方、协调平稳发展,才能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形成行业内卷。
这个夏季,在“苏超”和“村超”里,小小的足球不仅轻易激发了人们的超燃热情,还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搭台、经济唱戏”的新范式,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这种模式是否可以遍地开花,复制到各地?也不一定,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和禀赋,只有接地气,找准地方特色,才有可能打开“+”产业链的想象空间。热闹的产业中,企业或许应该多一些冷思考,可能慢进,但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