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动的成龙眼泪还值几分

2025-08-16预制菜交易

  古稀老人,依旧在全球开花,而且胃口很大,今年他在国外接受采访时说:“《尖峰时刻4》的剧本正在写,另外我还想拍一部《上海正午》的续集。”

  成龙:“我想成为亚裔版的罗伯特·德尼罗。”他解释说,主持人介绍他出场时,总是会做出一个武术动作。“没人会用武术动作来介绍罗伯特·德尼罗。”成龙说着,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被看作“一个能打的演员”,而不是一个仅仅以特技闻名的动作明星。“现在他们只会说:‘成龙是个好演员’,”成龙说道。“所以你才给我这个奖。”

  他的获奖感言也十分坦率:“获得这个奖不代表我演技好,除非明年你们再颁一个奖给我。我希望明年还是这些评审,我知道你们不只喜欢演技,还喜欢动作。”

  影响力相对更强(国际性更强)、形象更固化(平民英雄身份固定),以及不可避免的出产作品更工业。(呃,烂片太多......)

  就像你很难在都市的核心商圈一流旺铺,开一家哲学书馆——巨星的光芒太亮,反而演不出角色需要的面。

  自成龙80年代去好莱坞复制李小龙路线失败之后,回到香港嘉禾再启动的他,几乎同时拍了三部重要的电影(系列):

  一部商业动作喜剧,一部悲情文艺,但都是对标着彼时新艺城炙手可热的《最佳拍档》和《搭错车》,是成功的爆款复制。

  《警察故事》后,用以命相搏的高位动作特技,给原本高度工业化的“平民英雄”类型作品注入新鲜、激情。

  而这之后的几十年,成龙都紧紧攥着那份乘胜追击的剧本,就像他10次金像奖提名,有7次都是在扮演警察。

  导演不会这样设计,观众也不会真的接受,这张刚正不阿的脸所能承载的阶级底线,只能是虎落平阳,绝当不了一只猫。

  正是因为这个联通戏外的英雄形象太过饱满充盈,这使得他的表演只要足够简单、真诚,都变得打动人心。

  而后者在成龙极其高产的作品序列中,方式和质量总是参差不齐:英雄可以搞笑、可以冷笑话、可以无厘头。

  无想即无思,指剑士完全投入,达到身心与剑感的交融,不受任何约束,但面对一切情况都能自然反应,准确地击中敌人。

  我喜欢罗伯特·德尼罗,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们到现在还能演戏,而且还演一些打斗镜头。我的目标就是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演员。

  作为超级明星、传奇演员,乃至电影史一部分的这两位,演员魅力都早已侵蚀掉了一部分演技的发挥空间。

  《英伦对决》口碑爆炸之后,迎来了神憎鬼厌的《机器之血》;如今《捕风追影》广受好评,马上就要迎来5.5分《熊猫计划》的续集。

  偶有好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但更多的这些趋利避害的预制菜,是一个又一个飞鹰,一个又一个j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