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预制菜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2025-08-10预制菜交易

  餐饮消费渠道多花样趋势愈发明显,外卖行业爆发式增长。随着零售电商平台不断趋于成熟,餐饮服务平台随之壮大。2016-2020年我国外卖占全国餐饮收入比重稳步增长,同时受疫情影响,消费者逐渐养成居家做饭或叫外卖的用餐习惯,推动外卖渠道、熟食半成品零售的快速发展。2020年外卖占比增至12%,较五年前占比提升一倍。外卖的爆发式增长为餐饮业导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订单,也提高便捷性要求,配送时间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订单的快速增长缩短配送时间的诉求,赋予快速响应的食材供应商绝佳的市场机遇,为预制菜提供发展机会。

  伴随人口老龄化、单身独居人口增加,日本社区统一配餐、外出就餐需求逐年激增,餐饮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相较于美国饮食口味统一,容易产出标准化产品,亚洲市场的烹饪文化与饮食习惯更加。日本由于人口密度高,超市和便利店随处可见,预制菜包括速冻和冷藏保鲜需求量较大。借1970年大阪世博会奇迹,日本中央厨房的到快速发展,冷链技术取得革命性成就,推动预制菜产业从无到有。此后日本经济长期下行,开始“失去的30年”,但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至今,预制菜消费意愿并没有受到消费意愿下滑影响,期间出现行业成长起B端先行、C端持续放量并稀释B端份额的现象。按照行业增速划分,日本预制菜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2019年我国餐饮行业收入4.67万亿元(9.4%),其中食材占比约30%-35%,餐饮食材规模约1.4-1.6万亿。从日常居民消费来看,家庭消费食材预计是餐饮消费3-4倍。B端C端食材合计,预计总体食材规模5-6万亿。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左右,占食材总体比重尚未达到10%。从长期趋势来看,参考与中国饮食结构类似的日本市场,预制菜品占比达到60%以上。2019年中国家庭户均消费半成品菜市场规模大概只达到日本2004年家庭户均消费5%。我国预制菜行业在2025年有望实现万亿以上规模。

  美国居民饮食习惯较为单一,产品易于标准化,伴随快餐业飞速发展,预制菜产业逐渐成熟。美国外卖渗透率低,价格昂贵,饮食结构简单,烤箱渗透率极高,带动披萨、汉堡、炸鸡等冷冻食品成为预制菜主流选择,2020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54亿美元。美国冷冻食品几乎不需要二次加工,属于即热食品,其中SYSCO作为预制菜龙头企业地位稳固。目前SYSCO通过大量兼并收购将营销及物流触角遍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占有率高达16%,是全球预制菜企业标杆。西斯科于1969年由九个公司次年上市。成功上市后,美国经济迎来黄金时代,消费群体外出就餐率逐年攀升(从1992年到2002年,在外就餐的消费比例增长58%),但没有出现全国性的食品供应商。食材配送以及相关城市配套服务迎来高速发展风口,SYSCO执行扩张策略,通过并购区域性小供应商来实现快速扩张。2017-2021Q1,SYSCO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18%-19%左右,与50%左右的毛利率的公司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准。目前SYSCO仍以薄利多销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经过前期扩张兼并、并购形成的规模效应已经成Baidu NhomakorabeaSYSCO核心护城河。

  预制菜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较大,主辅料以农林牧渔产品为主,肉禽及水产等通常占产品成本90%以上。由于肉禽及水产的产量容易受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影响产生波动、且具有周期属性价格在区间内震荡,但是预制菜主要流向终端消费者和餐饮企业,产品零售价通常不会随原材料价格频繁变动,短期内原材料成本变动将影响行业利润水平。

  2019年至今采购趋势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购金额与营业额趋势基本成正比波动。在2020Q1受疫情影响,餐饮门店基本停止,原材料有所挤压,采购占销比偏大(采购占销比是指企业购买原料花费金额占营业额比重,通常在35%左右浮动)。对比各业态采购占销比,其中火锅、中式快餐采购占销比较高,分别为38.8%、37.7%,中式正餐原材料价格对营业额影响较大。餐饮行业经过疫情冲击严冬后,店均采购金额趋势与餐饮行业营业收入趋势大致相同,整体波动上升。

  用预制菜取代在后厨进行食材加工和菜品烹饪的传统出菜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预制菜企业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选择,丰富菜品组合;预制菜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可以保证菜品口味稳定;减少后厨所需人员,提高出菜速度。以连锁餐饮为代表的餐饮企业逐步与预制菜企业达成合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避免繁琐的食材处理过程,可以节省更多人力和后厨空间集中餐厅资源和精力打造独家菜品,凸显餐厅特色。

  餐饮工业化趋势下,预制菜市场有望持续扩容。2020年我国预制菜市场销售收入接近于美国市场。国内餐饮流通、商超、电商新零售等渠道全面落地,基本覆盖国内一线餐饮客户和终端消费群体。同时预制菜行业已经摆脱初加工产品定位,逐步转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小型个人餐饮店出现现金流短缺、库存积压、受局部疫情管控影响等困难而不得不关闭。反观连锁餐企,规模化和品牌效应增强其应对风险能力,虽然不间断疫情持续出现,但国内餐饮连锁化率重压之下进一步增长至10.9%。对标美国、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54%和49%,我国连锁化率和标准化旅提升空间仍然很大。餐饮企业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需求,倒逼供应链改革,预制菜市场发展可期。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冷链加工工艺延长食品保存期,刺激食品工业链不断升级。在此后40多年里,冷冻加工业不断改进完善。其中预制菜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逐渐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风靡。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美、日均培育出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预制菜企业,如Sysco、康尼格拉、泰森、日冷、物产等。20世纪60年代,净菜开始在美国实现商业化经营,通过供应餐饮行业,使餐厅、配餐公司等外食产业降低人工费、水电费和垃圾处理费,减少厨房面积和生产设备采购。之后部分净菜企业开始面向家庭、个人零售,方便居民日常烹饪。按照行业增速划分,美国预制菜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